网上有关“中国古代读书名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读书名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人读书名言如下: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嘉。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舒大刚主要经历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读书名言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名人名言 读书篇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中关于读书的名言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P251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忠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身的美好果实的人。P251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P243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书。P249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P250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先读最好的书,否则你根本没有机会去读了。 -H.D梭罗
4、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5、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W.哈兹里特
6、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8、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9、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10、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1、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3、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14、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5、]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6、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8、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19、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0、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1、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2、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23、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24、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5、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6、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27、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28、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29、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0、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1、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3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4、“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3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7、“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38、“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4、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1、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韬奋文集》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1、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3、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舒大刚
舒大刚,男。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舒大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重庆市秀山县
出生日期:1959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华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
代表作品:《儒家文献学研究》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职务: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
人物生平
1978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3至1984年,参加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修班学习,结业回校任助教、讲师;
1988年作吉林大学访问学者,师从金景芳先生治经学;
1990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文献方向”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作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5月起,担任古籍所行政职务,历任副所长、所长,连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招收“宋辽金元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中国经学史”硕士、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宋代文献、儒学文献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馀种。先後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元文学部》(240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教育部省属重点基地项目《三苏全书》(820馀万字,主编二。语文出版社,2000年),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电子版《宋会要辑稿》”(1400万字)、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宋集珍本丛刊》(108册,线装书局,2004年)。
正在从事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十五”期间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儒学历代学案》整理与新编以及“儒学文献研究与《中华儒藏》编纂”等大型工程。
课题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研究,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国际儒学联合会项目“历代学案”等课题。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首席专家兼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首席专家兼总编纂。
1.“《儒藏》编纂”(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1997-2015年,首席专家、主编。
2.“中国孝经学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年。
3.“儒家文献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5-2008年。
4.“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国家重点项目。主要负责“元文学部”)1994-1999年。
5.“宋元学案补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02-2003年。6.“苏轼经学三书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2002年。
7.“电子版《宋会要辑稿》”(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2000-2002年。
8.“三苏学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96-1998年。
9.“三苏全书”(教育部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第二负责人)1999-2000年。
10.“儒学历代学案”(“211工程”、“985工程”)2002-2008年,主编。
11.“宋集珍本丛刊”(“211工程”)2003-2004年,主编。
12.“巴蜀文献研究”(四川省政府重点项目“巴蜀文献通史”分卷),2007-2009年。
论文
1.苏辙佚文二篇:《诗说》、《春秋说》辑考,《文学遗产》2004年一期。
2.敦煌遗书伯3382号《孝经注》作者雏议,《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一代文献巨编,百世学术典范,《文学遗产》2007年第二期。
4.李白生卒史料新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6年第四期全文转载。
5.晚清“蜀学”的地位与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7.谈谈《儒藏》编纂的分类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四期。
8.试论《儒藏》“史部”的分类体系,《史学集刊》2005年第四期。
9.再论李白的生卒年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五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辑2006年第一期。
10.《儒藏》笔谈,《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苏氏易传》特色小议,《大易集奥》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儒藏》总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14.论《儒藏》“论部”的基本类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15.《〈儒藏〉:中华学人的神圣使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孔子儒学与现代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报》2006年11,25。
17.谁是《中华儒藏》编纂一人-湖湘学人孙羽初,《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8.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寻根》2006年第4期。
19.《苏辙新探》序,《诗集传新探》卷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儒藏》“史部”分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儒藏》“孔孟史志”、“儒林碑传”、“历代学案”三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2.宋代《古文孝经》的流传与研究述评,《宋代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
23.《宋集珍本丛刊》总序,《宋集珍本丛刊》第1、108册卷首,北京:线装书局,2004。
24.《宋集珍本丛刊》跋,《宋集珍本丛刊》第108册卷末,北京:线装书局,2004。
25.《儒藏》“史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学与当代社会》中册,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26.《儒藏》“论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教儒学儒商对人类的贡献》,香港:孔教学院出版,2006。
27.“王弼传郑学”驳议《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28.《易》墨“义利观”比较研究,《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29.《周易》、金文“孝享”释义,《周易研究》2002年4期。
30.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1.苏轼《东坡书传》述略,《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2.苏轼《论语说》辑补,《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3.苏轼《书传》叙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4.苏轼《论语说》流传存佚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5.论日本传《古文孝经》决非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6.试论大足石刻《古文孝经》的重要价值,《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7.青城论道古堰颂德《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38.今传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合编之时代与编者考,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3。
39.宋代“古易五家”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成就,《大易集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0.今传《古文孝经指解》并非原本考,《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41.《续修四库全书》收“汉孔安国注”《古文孝经》辨误,《李衡眉先生纪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2。
42.《孝经》释名,《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43.《苏氏易传研究》序,巴蜀书社2002。
44.从先秦早期文献看“孝”字之本义,《中华孝道文化》巴蜀书社2001。
45.大足范祖禹书《古文孝经》校正,《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46.司马光指解本《古文孝经》的源流和演变,《烟台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7.敦煌遗书“唐封国写本”并非《古文孝经》祖本考,《_亨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48.巴蜀德孝传统与《古文孝经》之学述论,《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49.宋邢_“《孝经》章题”始于玄宗说驳议,《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
50.《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1.三苏后代补考,《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
52.宋人“王弼传郑学”说辨正,《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
53.“推明上古之绝学”的《东坡书传》,《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
54.《三苏全书》叙录,《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
55.《毗陵苏氏宗谱》宋代部分事迹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56.苏过年谱(修订本1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6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7.苏籀年谱(修订本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8.马廷鸾、马端临父子合谱(修订本2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12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9.骊戎考,《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15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60.“儒家儒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61.《金景芳学案》序,《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2.谢无量先生传略,《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3.《易学集成》序,《易学集成》第一册卷首,四川大学出版,1999。
出版物
专著类
1.《中国历代大儒》(评传)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主编兼主撰。
2.《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独立)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
3.《三苏后代研究》(独立)巴蜀书社1996。
4.《孔子的智慧》(独立)台湾跃升文化公司1997。
5.《墨子的智慧》(独立)同上四川教育版1996。
6.《易玄释老》(合作)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双笛公司繁体字版。
7.《孙子的智慧》(独立)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跃升繁体字版。
8.《苏轼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国际合作(中日韩美合作)。
9.《北宋文学家年谱》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二作者。
主编类
1.《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2.《金景芳学案》(上、中、下)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3.《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国风雅文化丛书》(全10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战国风云丛书》(全6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诸子百家智慧》(全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工具书
1.《诸子百家大辞典》(哲学辞典)四川人民2000年合作主编三
2.《中华大典》(元文学部。类书)江苏古籍1999年主编一
3.《三苏论著篇目索引》(索引)语文出版社2001年独立
4.《周易辞典》(常务)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台湾跃升文化繁体字版
古籍整理
1.《宋集珍本丛刊》108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主编。
2.《孔孟史志》13册,《儒藏》“史部”之一总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历代学案》23册,《儒藏》“史部”之二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4.《儒林碑传》14册《儒藏》“史部”之三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儒林年谱》50册,《儒藏》“史部”之四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6.《斜川集校注》,巴蜀书社1997第一注者。
7.《廖平选集》(上下)巴蜀书社1998年7月合作。
8.《三苏全书》(820万字全20册)语文出版社主编。
9.《全宋文》(已出版1-360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主研人员。
10.《诸子集成》系列40册,总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人物言论
巴蜀文献: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
历史文化记忆是由实物、遗迹、图书和口碑等方式实现的。
对实物、遗迹的考察和研究诞生了考古学;对图书和口碑的整理与研究则是文献学的任务。由于信息承载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持久性,决定了文献学成为历史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系统的学科之一。研究历史文化,在很长时间内的很大程度上,成了对历史文献或文化典籍的研究和整理,而文献典籍也成了历史文化繁荣与否的集中反映和突出标志。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其文献典籍必然丰富多彩而且数量庞大。换言之,一种文化是否发达,是否持久传承和永世隆昌,文献是否丰富也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历史悠久的中华先民,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成果(也包括部分物质文明成就)都记录于以“经、史、子、集”为分类体系的数十万种图书资料中,它们是中华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灿烂宝库的主体内容,它们既永恒地记录了过去历史的辉煌,也将持久地点燃人类智慧,照亮着人们生生不息、进德修业的漫漫长路。中华文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并持久繁荣,甚至中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不仅取决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运用,而且也取决于是否能对这些文献典籍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一国如此,一个地方也不例外。一方富庶,其文化必兴;而文化若兴,其文献必富。于是“故家乔木”、“文献旧邦”,就成为评价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专用名词。
巴蜀地区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摇篮。这里水土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号称“陆海”、“天府”,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乐园。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孕育发展的沃壤。岷峨毓秀,江汉炳灵,这里不仅有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旧石器晚期的“资阳人”,有大禹治水、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和巴王廪君等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而且还有长江三峡古文化遗址群和成都平原古城文化遗址群等重大发现。不仅有世界上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人类最早利用天然气的“火井”,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等经济建设成就;也有历史悠久、魅力横生的“巴蜀古文字”、“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青铜文明,还有首创并主撰于巴蜀的集地理、志怪于一体的世界奇书《山海经》,这里还是政府首开学宫传播儒家“七经”从而形成历久弥新“蜀学”传统的地方,还是最早发明和运用雕版印刷术的地区之一,至今还保存着国内仅有年代最早的印刷品(同时也是世界上保存最早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咒》。巴蜀地区还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悠久的文化资源,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文化名贤和“蜀学”精英,有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等文学家,有扬雄、卫元嵩、赵蕤、李鼎祚、房审权、来知德等《易》学家,有张_、唐甄、刘沅等思想家,有洛下闳、王灼、秦九韶等科学家,有陈寿、常璩、李焘、李心传等史学家,有魏了翁、虞集、杨慎、李调元等文献学家和博物学家,还有严君平、郑子真、赵蕤、陈抟等大德隐士君子,有杨锐、刘光第、廖平、宋育仁等经学家和改良学者。此外,还有李阳冰、文与可、苏轼、张问陶等书画名家,有张道陵、张鲁、宗密、马祖道一、杜光庭等宗教学者等等。他们都应时而生,卓然振起,以天下为己任,勇为天下创,创造了“文章冠天下”、“蜀学垂无穷”以及“易学在蜀”、“天数在蜀”、“宗教在蜀”、“史学在蜀”、“方术在蜀”等一个个文化奇观,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献富省,历代学人的文化创造为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丰富多彩的文献典籍。据不完全统计,巴蜀古代文献多达5000余种,现存者超过3000部。不仅数量庞大、内涵丰富,而且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大而言之,遍及经、史、子、集,举凡《四库全书总目》经部10类、史部15类,类类齐全;子部14家、集部4家,家家咸有。举凡地理之沿革、政治之兴替、经济之发展、文化之繁荣、军事之胜负、社会之变化、风俗之移易,以及思想之精妙、奇士之风雅、民族之风貌,无不应有尽有。
研究巴蜀上古史,有《山海经》、《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研究秦统一后的四川历史文化,则有《华阳国志》、《蜀_杌》、《蜀中广记》、《蜀典》、《蜀故》、《蜀都碎事》等,其中特别是《蜀中广记》收集文献相当丰富,内容十分广博。研究巴蜀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则有《蜀水经》、《蜀水考》,历代所撰《总志》、《通志》以及各府州县志,甚至各种山川志(如《峨眉山志》、《青城山志》、《嘉陵江志》等)和名人游记(如《入蜀记》、《吴船录》、《秦蜀驿程记》等);如果要考察“蜀学”的发展史,既有《蜀学编》、《四川儒林文苑传》、《拟四川艺文志》等综合著述,还有蜀学大家所撰的学术专著:在《易》学上有李鼎祚《周易集解》、苏轼《东坡易传》、来知德《周易集注》、刘沅《周易恒解》等;史学上有陈寿之《三国志》、常璩之《华阳国志》、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朝野杂记》、李焘《续通鉴长编》;文学上有相如扬雄之辞赋、陈子昂李白之诗歌,三苏父子之文章;科技上有冯鉴《续事始》、李石《续博物志》、唐慎微《证类本草》、秦九韶《数书九章》;子学上则有严遵《道德指归》、苏辙《老子解》、唐甄《潜书》等;术数则有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宗教则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李荣《老子解》、彭晓《参同契注》、宗密《华严经疏》、释绍叟《五家正宗赞》、释性统《续灯正统》等;民族则有樊绰《蛮书》、来保《平定金川方略》、阿桂《平定两金川方略》、赵翼《平定两金川述略》、李心衡《金川琐记》等,无不多姿多彩,应有尽有。
除内容丰富外,巴蜀文献还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扬雄《太玄》、《法言》,肇开拟圣仿经之先河;常璩《华阳国志》,首成地方总志之典范;赵崇祚《花间集》、苏轼《东坡乐府》,树立宋词婉约、豪放二派之风格;昝殷《经效产宝》、《食医心鉴》、陈士良《食性本草》、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始得妇科学、食疗学、制糖学、方剂学之先声。至于扬雄《方言》之开方言研究新领域,李鼎祚《周易集解》首集汉易之大成,魏了翁《周易集义》首集宋易之精义,杜大_《琬琰集》之开碑传新史体,杨慎“古音”六书之创辟明代古音学途轨等等,皆是蜀人树之风声、成其典范的,真是“大雅出巴蜀,文章焕星斗”!
丰富多彩的巴蜀文献,既是巴蜀文化的主体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研究巴蜀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固应首当关注和整理这些巴蜀文献,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精华。而总结历代治蜀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凸显和表彰历代巴蜀学人敢为天下先、勇为天下创的原创精神和人文底蕴,对重振巴蜀文化、发展巴蜀文明也不无借鉴意义。在实施“文化兴川、文化强国”战略的当代社会,在充分学习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似乎再也不能长此地“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矣!一项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批准、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的重大项目《巴蜀全书》编纂,为我们全面地调查巴蜀历史文献,系统地整理巴蜀精品文献,科学地保护巴蜀善本文献,提供了很好机缘。做成、做实、做好这件事,是我们告慰于巴蜀历代先贤,服务于巴蜀当代建设,嘉惠于巴蜀后代学人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
关于“中国古代读书名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邻家芮安]投稿,不代表中信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zx-sword.com/zhongxin/9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信号的签约作者“邻家芮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代读书名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读书名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古人读书名言如下:...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读书名言》内容很有帮助